上海隆平寺塔地宫罕见 第3重鎏金木函光彩夺目

  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古吴淞江的出海口,文献记载中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至今遗址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特别是2015~2016年发掘中,发现了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开启,解决了青龙镇北部一个关键性的地标,对于青龙镇的市镇布局研究有重要价值。

  12月12日,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领队陈杰带领记者实地探访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隆平寺塔基遗址。

网络配图

  “香华桥,隆平寺南”

  隆平寺塔基遗址的最初发现,源于一块印有“入塔内”字迹的模印字砖。

  据介绍,隆平寺塔是一座由民间捐助的佛塔。2015年,考古队员在此处挖了一个探沟,发现了一块印有“入塔内”文字的模印字砖,考古队员推测这应该是当地的佛教赞助人造塔时所捐助的砖,于是推测隆平寺塔基遗址应该就在探沟不远的地方。

  而从现在已经完整揭露的塔基遗址上,我们仍可以看到许多裸露出来的模印字砖,其上刻有清晰的文字,所载内容均为“某某人舍多少片”,例如,“陆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万四千片”、“妻程二娘舍砖”、“二万片入塔内”,说明模印砖上所载都是当时的捐助人捐赠的砖的数量,而陆仁安及其妻孟十娘舍砖八万四千片可算目前所见捐赠数量最多的一例记载。

网络配图

  据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队员王建文介绍,在考古发掘前,此地原本为青浦区白鹤镇的一块葡萄地,葡萄地租期到期后,上海市农委原本要在这里搞绿化。“发现模印砖后,我们就跟他们协商,同意留下400平方米先进行考古发掘(当时还不能确定是否一定可以挖到东西),在逐渐发掘过程中把塔基完整揭露。”王建文介绍说。

  在隆平寺塔基遗址向南走上20余米,可见一条河,叫陈泾河,河上横跨一座桥,叫香华桥,又名迎恩桥。据正德《松江府志》载:“香华桥,隆平寺南”……“陈泾口,隆平寺前”……。据陈杰介绍,他们在寻找隆平寺塔基遗址的具体方位时就是以这座香华桥和这条陈泾河为参照物。“文献记载说隆平寺在香华桥北,按照这个方位我们发现了隆平寺塔的遗迹,然后与文献互为对照,确定为隆平寺塔基遗址。”

  隆平寺塔基遗址位于青龙镇遗址的北边,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上空往下俯瞰,可以看到保存较为完整的八角形砖石结构,塔身外有双回廊的副阶。在遗址现场可见,八角形的塔基四周用白色的护栏围绕,塔基中心向下挖掘了约有五米深,中心为地宫,采用夯土堆筑而成,地宫上部以2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其塔基结构之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在江南佛塔建造中也非常少见。

网络配图

  “在发掘时我们看到的地下空间是非常局促的,经过多轮专家论证,首先保证木梁的完整性,所以采取吊的方式,在木梁底下还有大概几十公分的空间,我们一层层进行清淤,从上往下揭开了地宫上的复砖才挖掘到底下的地宫。”中心地宫长约70多公分,宽约20多公分。而关于地宫的名字也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法是地宫本体就是一个函,算上此前考古队从地宫发掘而出的四层套函,合在一起可算五重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