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华夏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从炎帝、黄帝,到阿房未央;从铜雀华清,再到美髯长袍,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灿烂。然而,灿烂的背后是一次次自然的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这些灾难击垮,反而变得更加坚强。面对历经千年的自然灾害,那些幸免于难的人们知道,在中国的另一端,仍有一群同胞正在遭受灾难。
清朝末年,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惜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开启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可屈辱没有击垮中国人,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打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大力引进西方科技。而正当洋务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场旷世奇灾,令刚刚呈现出些许生机的大清朝措手不及。
公元1875年,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登基,史称光绪帝。可是这位小皇帝刚刚即位,就面临着非同一般的考验。同年,北方各省的降水量,相比去年明显减少,似乎有旱灾要发生。可是这些预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清朝官员们依旧在勾心斗角,想着如何加官进爵,压榨民脂民膏。
第二年开始,北方的农民在欣喜地播种之后,发现原本应该下雨的季节,却滴水未降。百姓们忧心忡忡,纷纷去求仙拜佛,求龙王下雨,保来年一个好收成。可是神仙似乎就爱捉弄世人,无论百姓怎么祈祷,都不见一丝好转。在焦虑中,人们渐渐开始恐慌。政府官员此时也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纷纷也前去神庙祭拜求雨。
据李提摩太的记载,山东益都县知县为了求雨,亲自带上枷锁和脚镣,头戴柳条帽,在众人的围观下,从官府一路走到神庙,跪在地上叩头求雨。围观的百姓也纷纷跟着跪拜。
然而灾情并没有好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这北方五省完全受灾,并且旱灾波及到了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地区。北方至少一亿人受灾,仅仅在河南,奉旨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就写道:“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事实上,整场旱灾从公元1876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879年,饿死饥民一千余万,逃荒的人就有二千万,称丁戊奇荒。据山西巡抚曾国荃说,此次大旱死亡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实乃“二百余年未有之”。
就在这旷世奇灾的背景下,南方人坐不住了!他们不能袖手旁观,一波波人纷纷积极参与到救灾的行列中。
谈任之是江南士绅,在丁戊奇荒期间曾前往河南济源救灾。上海有个士绅,叫经璞山,也曾赴河南灵宝参加赈灾。他们在途中救助了无数百姓,也见证了灾荒对人性的磨灭。一些人为了发不义之财,买卖年轻女子,却将小孩子丢在路旁,任其嚎啕大哭。因此最早前往河南赈灾的凌淦、熊其英、李麟策,都提出“保婴为荒政之一”。
苏州的义赈发起者谢家福,自号召江南各界募捐以来,就收到大量善款。一时间南方人纷纷捐物捐资,以救助北方受灾同胞,甚至有人砸锅卖铁,捐出财产,以求北方灾民平安。大家虽有南北之殊,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北方受灾之时,南方人振臂高呼:“我救你们!”
为了取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南方人将所见情景绘成《河南奇荒铁泪图》,由广州人郑观应大量印刷,以求关注。在《留养弃孩启中》,就写道:“以百文为一愿,似为轻而易举,十百千万多多益善。”南方各界积极踊跃的募捐,一些人甚至开设了专门的机构,如苏州助赈局、扬镇助赈局、上海助赈局等。
值得说明的是,南方各界募捐的善款,在开明士绅的主持下,基本全都用来开设粥铺、赈济灾民、扶助幼童,钱粮用处十分透明,从不私吞捐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官方的赈济粮款却屡屡被侵吞,定州县就有官员侵吞赈灾粮款,被刑部查处。
南方人的踊跃善行,挽救了数十万北方人的性命。因此对于北方受灾地区而言,那些南方百姓都是他们的大恩人。平日里南北往往会有一些不和睦,可关键时刻,南北依旧心连着心。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怎能袖手旁观?也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面对无数次惨痛的灾难,东西南北互相扶持,肯定没有过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