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决黄河大堤,令宋朝最为繁荣的地区一去不返

  在抗战史上,有一件极其悲痛的事件,该事件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这便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

其时,日军沿津浦线南下,依靠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已攻陷了徐州,并欲趁机再沿陇海线西进,以侵占我国的中原腹心地带。国民政府为迟缓日军的攻击,便於1938年6月9日,决定采取“以水代兵”的方法,下令扒开位於今河南省郑州北郊的黄河渡口--花园口。

  花园口一被扒开,滚滚黄河改道南下,一泻千里,最终形成了豫皖苏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据不完全统计,因该事件直接淹死与饿死的民众多达近九十万,受灾人口千万以上,民房被冲毁140余万所,耕地被淹没2000余万亩。黄河之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灾民遍野,有390多万人因之离乡背井。且直到1947年的花园口被堵复,每年逢黄河汛期时,黄河之水都会泛滥,淹没农田,而洪水过后有经常是蝗灾,且被黄河冲刷过的耕地,到处是沙丘,地表突兀,根本无法耕种,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就是受此间接影响。

  “以水代兵”的事件,在我国的史籍上很早就有记载。而最早得追溯到春秋末期,晋国的智伯瑶‘水灌晋阳城’,可惜智伯虽很聪慧,却刚愎自用且贪得无厌,欲灭赵氏不成,却反被赵氏策反了魏氏与韩氏,三家共灭智氏,也奠定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格局。战国末期,秦国为攻破魏国国都,水灌大梁城,将这一在当时天下最为繁华的都邑变成了一片泽国等等。

  而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久的“以水代兵”事件,还属两宋之际的杜充“黄河决堤”事件。在宋朝的时候,两淮地区(也即今豫东、皖北、苏北)无疑是当时最为富饶繁华的地区。自唐中期以后,关中平原及河洛地区多经战乱残破,也就渐渐地衰落下去了,而汴州(今河南开封)利用其便利的水运,渐渐地繁盛起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在其《长相思·汴水流》中即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唐朝末年,汴州成了朱温的根据地,后来朱温废唐自立,为梁太祖,建都於此。虽后唐灭梁,迁都於洛阳,但洛阳多遭战乱残破,始终不敌汴州繁华,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亦都建都於汴州。其时,不止汴州一地繁华,其周围的两淮地区也是当时宋朝最为繁荣的区域。而如今,我们都知道这一地区也基本上就是后来的黄泛区,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前不久,某著名公司在招聘时,还特别强调不招取黄泛地区的员工。

  那造成当初宋朝最为繁荣地区,其繁荣一去不复返的始作俑者,便是两宋之际的杜充。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时任东京留守的杜充不敢与金人交锋,为阻止金国的东路军,便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金兵。其结果却并没有阻止住金国东路军,还徒令所经区域的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及灾后瘟疫所遭成的百姓死亡人数更是数不胜数。使得北宋时期这一最为富饶繁华的地区也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而成为难民。

  宋金之际,中原长久战乱,以及金朝的吏治腐败,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理黄河。而终使得黄河自杜充决堤后,便改道南下、夺淮河入海,而黄河的含沙量非常大,夹杂着大量泥沙滚滚而下,淤塞了下游的入海通道,抬高淮河下游水系的水位,致使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而使得淮河的下游水系变得紊乱,从而导致了两淮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元明清时期,都曾持续不断地大力地治理黄河。

  源於皖北地区的《凤阳花鼓》中写道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即是反应了该时期,两淮地区灾祸连连的状况。当然,朱元璋也是背锅侠,至明末清初,连明祖陵与古泗州城都淹没於洪泽湖底了。而洪泽湖、骆马湖及苏鲁交界之处的微山湖、昭阳湖等湖泊都是形成与黄河夺淮入海期间。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北岸铜瓦厢决口北徙,才终止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而1938年的黄河花园口决堤,再次使两淮地区的百姓蒙受长久的苦难,直到1947年的花园口被堵复。新中国成立后,亦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治理淮河,才彻底改变了两淮地区灾祸连连的历史,这也是两淮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所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