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蜀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蜀国兴于刘备而亡于刘禅,刘备花了几十年建立的蜀国并没有一统天下就亡在刘禅的手上,说起蜀国的灭亡都有一点可笑。因为蜀国并不是魏国大军攻打下来的,而是刘禅面对着魏军的围城,几乎是没做抵抗就缴枪投降了。这场战斗对于蜀国来说是十分憋屈的,因为仅仅只有两千敌人围城,刘禅却选择不战而降。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刷战功,他派钟会、邓艾起兵伐蜀,蜀国后主刘禅派姜维带领蜀国大军抵挡魏国的侵略。姜维带兵将魏军阻挡至剑阁一线,由于姜维防守得当,魏军数月未进一步,眼看着魏军粮草不足、军心涣散,身为统帅的钟会、邓艾自然是十分焦虑。
邓艾为尽快灭亡蜀国多次查看地图与地形,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摧毁蜀国的办法,那就是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偷渡阴平,直取蜀国国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想法,于是邓艾率领两千精锐将士绕过阴平直扑蜀汉国都。
邓艾率军一路上畅通无阻,因为蜀国的军队都调到剑阁去了,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蜀国官员包括后主刘禅还不敢相信魏军来的如此之快。当刘禅平静下来之后,面对着魏军两千人的围城,他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不与魏军开战,而是放弃抵抗、举国投降,可以说邓艾是幸运的,因为他几乎是没费吹灰之力就灭了蜀国。
当时魏军两千人围困成都时,成都内保卫刘禅的禁卫军也有上万人,这上万人都可以算得上是蜀国的精锐。刘禅手中有上万人的军队,而城外的邓艾只有两千人马,那刘禅为何要不战而降呢?对于刘禅的不抵抗后世也有很多的猜测,但是小编认为刘禅不抵抗邓艾主要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蜀汉人心不齐,很少有人愿意抵抗曹魏
我们都知道刘备死后蜀国的大权彻底掌控在诸葛亮的手中,那时候的蜀国简直就是诸葛亮的一言堂。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掌控着蜀国,在选拔人才的方面上同样是一言九鼎。但是诸葛亮一辈子小心谨慎,在用人方面上更是小心翼翼,他一直只相信荆州出来的人才,而对于益州、西川本地的官员不仅不重用,还不相信他们。
刘备在时由于他善于把控人心,善于用人,启用了法正、李严等益州当地人,这些人在蜀国朝堂之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当时益州、西川当地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比较支持刘备,因为毕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蜀国当官,所以当地人的对蜀国还是亲近友好的。
但是诸葛亮上台没有重要这些益州、西川的官员,所以当地人开始不信任这个蜀汉政府了。诸葛亮死后这些当地的官员、百姓更加肆无忌惮的反对蜀汉政府,对刘禅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甚至有些人还暗地里与魏国联系,希望魏国可以早日灭亡蜀国。
刘禅深知蜀国此时的情况,所以他决定率领蜀国投降于邓艾,因为即使他不投降蜀国的很多本地人也不见得会拼尽全力抵抗魏国,如果刘禅逼迫他们一起抵抗魏国,可能会激起这些本地人的反抗,这样是更加的得不偿失。
原因二、蜀国的综合国力难以抵抗魏国,再打下去就是劳民伤财
蜀国的鼎盛时期就是汉中之战前期,那时候的蜀国国力是最强盛的,但自从夷陵之战以后蜀国的国力就直线下降,虽然诸葛亮尽力的恢复蜀国国力,但是由于蜀国地理位置不佳,所以国力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再加上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劳民伤财,更使蜀国的国力一落千丈。
诸葛亮死后由于刘禅不善于治理国家,也没有贤良的大臣辅佐于他,所以蜀国的国力更是一天天的退步。邓艾、钟会带兵伐蜀时,蜀国举全国之力才将魏国大军挡在剑阁,但是要知道邓艾、钟会带的人马只是魏国小部分人马,大队人马正在日夜不停的向剑阁开来。如果魏国大军到齐,想必凭姜维带的几万士兵根本就挡不住魏军的全力冲击。
刘禅想必也是知道蜀国是必将灭亡的了,因为打仗打的就是兵力和经济,蜀国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兵力都比魏国差一大截。就算是抵挡住这一次魏国的进攻,那么下一次想必也是抵挡不住的。
原因三、刘禅个人胆小懦弱,他想用投降换得平安、富贵
其实刘禅就是一个贪图享受,而且十分懦弱的君主,他根本无心治理国家,他当皇帝的时候想的就是如何享受。刘禅虽然治理国家不是一个好手,但是他有一点得了刘备的真传,那就是他对大势看得特别明白,而且善于自保。
他知道蜀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就算这一次可以抵挡住魏国的进攻,但是蜀国有一天一定会亡在魏国的手里,如果拼尽全力抵抗使魏国损失太多,等魏国灭亡蜀国之时,那蜀国一定会遭到魏国的疯狂报复。魏国的报复无论是蜀国的百姓还是他刘禅自己都无法承受,因为魏国一旦报复那就一定会大开杀戒。
还有刘禅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肯投降,司马昭一定会善待自己,因为司马昭的志向是统一全国,他灭掉蜀国以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东吴,只有司马昭好好的善待投降者,他才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东吴。果然不出刘禅的预料,当他投降以后,司马昭对他是好吃好喝的款待,并且送了他很多的美女,刘禅就在魏国快快乐乐的过完了后半生。
其实小编认为刘禅的投降可能是对不起刘备与诸葛亮,因为他们二人操劳一生的蜀国,就这样被刘禅拱手让出去了。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其实刘禅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蜀国已经没有实力抵抗魏国了,与其被灭亡,还不如主动投降,这样还可以为自己和蜀国的百姓谋得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