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托孤大臣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而西拒诸葛亮东擒公孙渊,更是一桩令人瞩目的事迹。一箭射倒摄政王的壮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滚而去。
提起三国的超级谋士,司马懿这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拥有超级智慧和谋略,他凭借一己之力让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最终他让无计可施的诸葛亮活活累死在五丈原。

如果说,在智力上,曹操与司马懿尚可以互争雄长的话,那么曹操的子孙曹丕、曹叡在司马懿面前就只能是矮子了。固然,他们两人在帝王群体中都可以称得上是“天姿秀出”、“才艺兼该”的。
连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都懂得“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但是曹家的这两个皇帝却拱手把军事大权托付给他们父祖最不放心的司马懿。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任命司马懿为督军。公元224年(黄初五年),曹丕南巡,又封司马懿为抚军,假节,领兵五千镇守后方。这是是司马懿第一次获得军事指挥实权。第二年他又以司马懿为萧何,命令道:“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此时的司马懿,俨然可以与皇帝平分秋色了!
又过了一年,曹丕病死,司马懿是顾命大臣,与陈群、曹真并受遗诏,辅助二十二岁的青年皇帝曹叡。随后,司马懿因西拒诸葛的功绩,由大将军迁升太尉。
而对司马懿来说,他的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东征辽东。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辽东太守公孙渊举兵造反,曹叡急召司马懿进京,要他领兵出征。结果司马懿采取以退为主的战备,最近出其不意地反攻,最终杀死公孙渊。
对这次战役,历来兵家评价都很高。孙权说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唐太宗对司马懿的评价是8个字:“雄略内断,英猷外决”。
就在司马懿在襄平大捷时,曹叡已病入膏育,他急诏司马懿进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司马懿昼夜兼行,及至御床,天子已奄奄一息。他拉着司马懿的手,哀求司马懿照顾他的少子。由此,他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成为小皇帝曹芳的顾命大臣。
当时曹芳才八岁,无法行使皇帝职权,司马懿和曹爽实际上变成了摄政王。曹叡就这样拱手把曹魏的半个王朝交付给了司马懿。他名为明帝,其实是明帝不明,糊涂得可以两个摄政王发生了冲突。
司马懿有兵权,曹爽也有兵权。但曹爽是曹魏宗室,在宫廷里有特殊的势力。他与弟弟曹羲并典禁兵,树立亲党,并任用何晏、桓范等人,专擅朝政。在曹爽的进逼下,司马懿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为麻痹对方,他又装起病来,但暗地里却积极进行决斗的准备。曹爽对司马懿是否有病颇有怀疑。于是,派自己的心腹李胜去试探。李胜以去荆州赴任的名义来向司马懿辞行。
京城的太傅府,演出了一幕精彩的闹剧,人曹爽放心了,不再把司马懿当回事。但就在猎物丧失警惕惕的时候,老狐狸猛扑过来。
司马懿抓住曹爽兄弟陪伴小皇帝出宫谒陵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调兵遣将,在京城发动了军事政变。他派司马师率兵把守宫门,派老将军高柔、王观持节接管了曹爽、曹羲的军队,他自己则率领太尉蒋济等勒兵洛水出迎天子。这时曹爽的谋土桓范突出重围,出赴曹爽。蒋济说:“智囊往矣!”司马懿说:“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果然在桓范建议曹爽奉天子幸许昌,然后移檄征天下兵讨伐司马懿时,曹爽竟然拒绝采用。他抛弃了自救的方针,派人去同司马懿谈判。司马懿指洛水为誓,答应:只要他交出权力,就可以让他保持爵位,做富家翁。曹爽相信了。
桓范谏说司马懿不会让你做富家翁,只会灭你的族。曹爽还是不听。结果死得很惨。
这次军事政变以后,司马氏全部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后来他的子孙又按曹丕篡汉的故事,以晋代魏,历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再回想起唐太宗对司马懿说的“雄略内断,英猷外决”8个字,当真是字字应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