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豪情,女人的浪漫,是两种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的品质。在这个世界上,男人的豪情让他们追逐梦想,拼搏奋斗;而女人的浪漫则让她们充满柔情和温暖,守护家庭和爱情。这种共存的关系,既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完美的组合。男人在豪情的世界中展现着坚韧与勇气,女人在浪漫的氛围里展现着柔美与温暖。相互激荡,相得益彰,让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150字】
第一次读张骞出使西域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我依然记得那本有点旧的《上下五千年》第二册,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张骞一人一马,手里拿着带有穗子的节杖,纵使环境再恶劣,也动摇不了他坚毅的目光,一种难以言喻的英雄之情给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彼时虽然我憧憬着张骞的冒险,却读不明白为什么他被俘10年,使命达成无望,却毅然决然抛妻弃子,继续西行。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长辈,但长辈给出的答案当时窃以为略显敷衍,“你还小经历太少,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时光如梭,如今的我确实长大了,长辈更长,而我亦为人父,这个问题许久不曾再想起,直到最近看了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尘封已久的记忆又重新打开。
只是这一次再次领略张骞出使西域面对的黄沙漫天时,我已经能感同身受,豁然明白原因,原来长大后我真的就明白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公元前139年,年仅19岁的汉武帝握着时年25岁的张骞的手,嘱托着此次出使西域的重大事项。
年轻的皇帝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自从曾祖父刘邦白登惨败后,汉朝对于匈奴的政策都是和亲加进贡岁币,而他立志做一代雄主,怎可能向匈奴人屈服,他渴望着改变这一切。
但匈奴民风彪悍,骑兵战法先进,汉王朝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要说服月氏王夹击匈奴,同时了解匈奴的各种情报,以达到知己知彼,年轻的皇帝因这个策略而兴奋。
27岁的张骞,再次叩拜年轻的皇帝,立誓完成使命,此时的张骞脸上波澜不惊,但他知道自己的内心早已沸腾。
不久前,当皇帝征召出使西域的人选时,张骞几乎没有任何迟疑,第一时间就接下了这样一份差事,他知道此行的危险,也明白前路的不可预测,但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燃烧了他的热血。
就这样这两个年轻人,都憧憬着建立不世之功,踏上了他们各自的征程。
还没开始就几乎结束的旅程同年,张骞和向导堂邑父进入河西走廊,彼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是匈奴骑兵的天下,张骞一行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也要躲避匈奴骑兵的巡查,但这一切谈何容易。
不出意外,匈奴右贤王部骑兵抓住了张骞一行,并立刻把他们送往王庭军臣单于处,军臣单于看着眼前虽然破衣褴褛但眼神却无半点涣散的汉使,知道这个年轻人并不一般。
军臣单于当然不会放张骞一行前往月氏,但也不会就这样轻易遣返张骞,他希望张骞能加入匈奴。
“张骞身为汉使,负有使命,岂能因偷生而忘本,单于如果如此相逼,就请砍我张骞头颅,送还汉庭。”
军臣单于知道,对这个小伙子用强并不管用,还是来日方长,慢慢同化,于是将张骞一行软禁,而这一软禁就是十年。
而与此同时的汉武帝许久没有张骞的消息,满朝都认为张骞已经在西域陨落,汉武帝不再等待张骞的西域计划,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汉匈之战的大幕。
只是远在匈奴人监视下的张骞对这一切并不知晓。
异国他乡中的温存十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但张骞将一个完整的十年时间用来在匈奴做了俘虏。军臣单于对于这个充满勇气的年轻人念念不忘,一心想着能让张骞为匈奴所用。
为此,匈奴对张骞各种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最后为了彻底拴住张骞,给张骞安排了一个匈奴妻子。
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个匈奴姑娘的名字,但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知道自己身负的使命,是要监视这个汉朝的男人,但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对这个汉朝男人好奇起来。
是什么支撑他不远万里离开繁花似锦的长安,来到这茫茫无边的草原,又是什么支撑他对于汉王朝的忠贞不二,决不向匈奴低头,带着这样的好奇,这个善良的匈奴姑娘走进了张骞的生活。
软禁的生活充满了苦涩,离开长安的意气风发,到现在沦为阶下囚的无奈,张骞的内心的酸楚无人诉说。但英雄终归是英雄,他时刻没有忘记他的使命,他观察着匈奴的一切,他们的战马、他们的武器,他们的作息,甚至他们的文化。
今天将有一个匈奴女人会来给他做妻子,只要他还想留下这条命完成使命,他就没有任何拒绝的可能,张骞心里有着挣扎,汉匈的通婚在汉朝是一种耻辱,当今皇帝与匈奴作战就是为了杜绝用汉朝公主换取和平,而他将不得不成为匈奴人的女婿。
就这样两个政治联姻的男女走到了一起,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张骞觉得这个妻子有着朴实的善良,对自己这个丈夫也有着暖人的关心,最让他感到一丝感动的是这个妻子并不向他窥探任何汉朝的信息。
终于有一天,张骞忍不住问起妻子,为何不问他任何汉朝的问题。妻子羞涩而又直白地笑着说,“草原上女人就是要听阿夫的,阿夫说且听,我又问什么呢?”
张骞被这个女人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他的内心已经把这个匈奴女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经常会和妻子讲长安的繁华,还有汉朝的风俗,妻子耐性地听着,脸上时不时洋溢着笑容。
不久,张骞和妻子有了儿子,一家人的生活更添了烟火,夜里妻子难得严肃地问张骞,“阿夫将来还是要回长安的吧?”张骞看着妻子,坚定地点了点头。妻子神色有一丝黯然,但又充满坚定,“阿夫如果回去,一定把我和儿子都带回去,草原上女子的根就是阿夫。”张骞凝视着妻子充满期待的脸庞,又一次点了点头。
张骞食言了,在被软禁的第十年,这一次他走了,只和堂邑父两个人逃走了,但是目的地不是长安,而是月氏,虽然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只是这趟路程过于危险,他没有勇气带着自己的妻儿。
张骞离开的那个深夜,他不知道的是,背后本该熟睡的妻子早已眼泪婆娑,而第二天张骞逃走后,他的妻子和儿子被抓了起来,但是任凭如何盘问,那个善良匈奴女子的口中只有“不知道”三个字。
这一次我们一起回家 十三年后终返长安张骞和堂邑父离开匈奴,到达月氏也经过了千辛万苦,他们见到了月氏王,但是月氏王早已失去了对匈奴作战的雄心,他们已经迁移到今天阿富汗附近,再也不想回到故土。既然当初的使命已经无法完成,张骞只能带着遗憾重返长安。
这次归途张骞和堂邑父并没有选择按照原路返回,他们决定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到达青海羌人聚居区,再转道回到汉境,但人算不如天算,此时的羌人部族已经沦为匈奴的附庸,于是羌人把张骞和堂邑父又一次送到了匈奴王庭。
军臣单于看着这个当年坚毅的小伙子已经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并没有起杀心,叹息一声,放张骞回去和匈奴妻子团聚,继续软禁。
时隔一年多,张骞和妻子都没有想到还能以此方式团聚,张骞有些不敢面对妻子。
妻子却噙着泪花说道,“阿夫,你走的那天我都知道,长生天一定是听到了我的呼唤,我和阿儿还能再见到你。”
张骞这个坚毅的男儿眼角也湿润了,“是我不好,但我没有回长安,汉朝皇帝的使命没有完成,我不能回去,但这次不一样,我们能回去了,我一定不会再丢下你和阿儿了。”
终于,夫妻俩重新抱在了一起,此刻他们知道,从今往后他们不会再抛下彼此了。
时机很快来了,公元前126年,匈奴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内部为了王位发生内乱,张骞、堂邑父和妻子趁乱赶往长安,而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离开当为少年 再会却已虬髯公元前126年,张骞回朝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朝野,而这一年离张骞出使西域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三年,纵使是一代雄主汉武帝的眼睛也湿润了。
张骞全身破衣褴褛,脸上犹如沧海桑田,但他依然高高举着手里那根早高于他生命的节杖,天子使节的自豪从未离开他哪怕一秒。
汉武帝天子降阶迎接张骞,两人的思绪早已回到了十三年前的此地,当时两个年轻人的约定已经成为今天两个中年人的泪水。言语在此刻根本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只有紧紧握着的双手代表了十三年来的期盼。
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最初联合月氏国的目标,但是此次西域之行的收获远超预期,汉武帝因此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同时安排一个人根据张骞的西域经历,编写了西域纪要,而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张骞此后还二使西域,拜为中郎将,中间因军功封为博望侯,后又因部队误期丢候,但博望侯的威名在西域经久不息,其后出使西域使节皆称博望侯。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骞有“凿空”之功,是对张骞一生杰出成就的至高评价,从此张骞成为千百年来的民族英雄。
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长安,而他那个善良的匈奴妻子在到汉朝后一年就因病去世。
张骞他的西域之行,历经磨难不忘初心,为国开疆扩土,于己功成名就,哪个热血男儿不向往,又有哪个男儿没有这万丈豪情?张骞和他匈奴妻子相识于危难,两人跨域种族的隔阂,虽有不得已,但终究不离不弃,世间还有比这更浪漫的爱情吗?如今再读张骞西域之行,两行热泪寥慰逝去的青春,也敬博望侯的千秋功业。
正经青蛙说史,欢迎点赞、关注和分享,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