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生活困顿,饥寒交迫却依旧努力求生。在59岁那年,他客死舟中,但他的参禅诗作却让人感慨深远。这位伟大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感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心灵的慰藉。他的诗作不仅留给了后人一段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大历五年(770),因江水暴涨停靠在方田驿的杜甫饿得头昏眼花,他已经整整5天都没吃饭了。万念俱灰之际,耒阳县令派人送来牛肉和酒,这才救回了59岁杜甫的一条性命。他在当时可并非是什么大诗人,仅仅是饿得皮包骨的他乡之客罢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这首《登岳阳楼》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杜甫晚年的真实写照。他从岳阳漂泊到潭州,生活困难又抵达衡阳,此后又折返到潭州。结果潭州大乱,他只好乘舟逃往郴州,没想到差点在半路饿死。
恢复体力后杜甫依旧向着郴州出发,希望能投靠自己的舅父,结果洪水暴涨只好折返。这一年冬天,59岁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中病逝,一代文豪就这样于饥寒交迫中客死异乡。

佛教诗词系列第十一章
杜甫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久饿后暴饮暴食,这种说法见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第二,过量饮酒以及熬夜,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作,这种说法见于部分历史学家;第三,食用变质的牛肉后食物中毒,持有这种说法的是郭沫若先生。不管杜甫的死因是什么,他晚年的确生活在动荡与穷困中,就连临终前也没有亲人在身边。这样一位伟大的文豪,其晚景竟然如此凄凉,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呢?
杜甫本人也并非对凄惨的生活毫不在意,他入蜀后写下了大量诗歌作为记录。而作为其在困苦中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除了胸怀家国的儒家精神外,禅宗与净宗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大诗人杜甫在晚年基本放弃了北禅的“东山法门”,而是极力求生弥陀净土。他写下了不少此类诗歌,从中我们能窥见这位大诗人另一方精神世界,他的参禅诗作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流传最广的杜甫像
公元712年2月12日,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的官宦人家,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其祖父杜审言为官多年,在诗歌上也非常有成就,父亲杜闲还担任过兖州司马一职。
杜甫的母亲崔氏虽然过早离世,但清河崔氏也是名门望族,杜甫的娘舅家也非常有势力。在这样优渥环境下长大的杜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晚年会饥寒交迫而死,受到良好教育的他七岁就能作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虽然我们印象中的杜甫总是悲悲惨惨,但实际上他的童年大多数人都比不上。
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在家人的陪同下,近距离欣赏过公孙大娘的剑舞。据说张旭的草书,就是看完公孙大娘舞剑后,获得灵感才形成独特风格的。除此之外,少年杜甫还在洛阳的岐王李范家里,亲耳听到过唐朝著名歌唱家李龟年演唱。在洛阳邙山,他还近距离地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的真迹。
这些都是一般人接触不到的艺术熏陶,杜甫的父亲还经常将其诗作给社会名流看,以求这些人点拨自己的儿子。
公孙大娘
比如写出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王翰,开创行书写碑文的著名书法家李邕,活跃于李唐王室上层的名流崔尚等人,都在诗文方面亲自指点过杜甫。这些不被大家注意的资源,都是杜甫后来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
这就令人想起了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出身不行(商人),所以没办法参加科举应试。但李白有一首诗,不经意就“凡尔赛”了一把,它叫《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杜甫19岁的时候出门游历,先是到了山西、后来又到了吴越一带,23岁回到故乡参加科举。次年,他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不幸落第。当时他的父亲正在做兖州司马,所以即便没考中进士,这位“官二代”也不必为生活发愁,结伴在齐赵等地过上了游侠般的生活。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房兵曹胡马》就是当时杜甫的代表作,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言志。
边塞诗人王翰
青年人总是这样踌躇满志,20几岁的时候认为天下都是自己的,杜甫自然不例外。他还有一首更为著名的诗《望岳》,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象来抒发豪情壮志,个人认为颇有曹孟德《观沧海》的气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青年时期一直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风华正茂的他虽然没有登上仕途,但暂时的困顿并未影响其抱负。除了对儒家的热忱外,杜甫与佛教的渊源也非常早,他经常夜宿山寺与僧人交游。
他早年与“已上人”、“赞上人”、“文公”、“高僧兰若”、“真谛寺禅师”等僧侣有过密切往来,尤其是和这位叫“赞”的上人,杜甫先后写过九首诗给他。比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就描绘了他在大云寺和赞上人交往的经历。
“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不过,杜甫此时并没有佛教信仰,他只是受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罢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母亲早逝,姑母一手将其带大,她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姑母不仅自己吃斋念佛,而且还要求上下都定期斋戒,尽量避免杀生造下恶业。在这样浓郁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杜甫,对佛教本身就并不排斥,他的一些纯朴的思想基础也来源于此。
比如晚年的时候,杜甫自己饭都吃不饱,连房子都被大风刮漏顶了,还要高呼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单单来自儒家,其实也来自佛家。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唐朝的读书人中间普遍有游历寺庙的习惯,这其实是一种社会风气。我们读唐诗的时候,经常能读到类似的诗歌,就与这种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说杜甫青年没有确立信仰呢?这从他与李白的交友过程就能看出来。
天宝三年(744),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个人一见如故。当时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不久,心里憋着一肚子牢骚话,他就带着杜甫和高适到处游历。三人除了饮酒作诗之外,还炼丹求仙。
“采仙草,炼仙丹,找仙人。”
李白
三个人炼丹一直炼到秋天,杜甫实在是受不了了,他率先提出了退出。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写下这首《赠李白》后,杜甫就与之分别了。其实,求仙问道这件事情,在唐朝也是读书人常干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白,写下了大量的游仙诗,他本人在后来受箓成了真正的道士。但要真正说以此为信仰,那只能是笑谈,这些读书人骨子里依旧想着建功立业。
天宝六年(747),35岁的杜甫应诏入长安考试,结果李林甫声称“野无遗贤”是所有人都落第。杜甫当然也在其中,可他还有满腔的理想和抱负,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拜谒权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要想被当时的权贵赏识,那就必须要阿谀奉承、俯首乞怜,以这种姿态才能被看中。但杜甫这个人过于耿直,他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和盘托出。其措辞不卑不亢,其诗歌文质兼备、情理动人,是诗歌史上难见的佳作。
但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同样耿直的人看,在官场上是行不通的,杜甫在长安无人举荐而生活得穷困潦倒。或许有人会说,杜甫父亲不是在做官吗?怎么没有人举荐他的儿子呢?原因就是,杜甫的父亲在公元741年逝世了,如果杜闲没有去世,或许杜甫的人生将被改写。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杜甫直到43岁的时候,才在长安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
李林甫
他当然看不上,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为由拒绝,意思就是说,要是让我杜甫当这种官,那我还是情愿饿死在长安。于是,朝廷就让他去当“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其实也是非常小的官。
杜甫打心里看不上这种官职,但44岁的他来到长安十年了,连个小官都没混上,一家人的生活都没了指望。终究,他还是为这“五斗米”折腰,接受了这无用的官职。
然而为时已晚,他同年十一月回家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理想的破败、现实的困顿、生活的苦难,使得已到中年的杜甫寻觅精神避难所,而“东山法门”下的北禅就是他最初的选择。
与青年时期只为游历寺庙不同,杜甫此时真的捧起经书在读,他想在彼岸的世界寻求到些许安慰。不过,杜甫对佛理始终没有达到很深入的状态,他只是在形式上的氛围感里逃避,流连于山寺之间而无法自拔。
小家庭的破碎令其难以接受,而几乎在同时期,大唐帝国的动摇更令其心碎——安史之乱爆发了。
五祖弘忍与东山法门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也就是杜甫小儿子饿死后没几天,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不得不仓皇入蜀,马嵬哗变后杨贵妃被缢死,李隆基的权威也一落千丈。
太子李亨一手策划了马嵬兵变,并且于七月在灵武称帝,尊奉李隆基为太上皇。杜甫居家搬到了山西富县避难,他听到李亨称帝后北上灵武,结果在路上被叛军俘获。与杜甫一同成为俘虏的,还有著名的诗人王维。
不过,杜甫的官职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叛军根本就没把他当回事。
757年四月,大将郭子仪大军抵达长安北方,杜甫趁此机会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望着山河破碎,心如刀割的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春望》,这首诗千古不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冒死穿过与叛军对峙的凤翔(宝鸡),衣衫褴褛地来到了唐肃宗李亨身边,同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虽然这个官职只在七八品之间,但已经是杜甫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了,他也因此被称为“杜拾遗”。
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就是这样的小官,杜甫也没担任多久,他因触怒唐肃宗被贬到华州。他在这里大发牢骚,感叹命运的不公与现实的残酷,写下了著名的《瘦马行》以寄托身世。
宰相张镐欣赏杜甫的为人,在皇帝面前替他求情,这才令其全身而退。不过,唐肃宗此后再也不重用他,杜甫47岁时离开华州抵达洛阳回家探亲。见到日夜思念的家人后,他才算放心了一些,不久后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他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新婚别》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无家别》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垂老别》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新安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
作为“安史之乱”的直接见证者,杜甫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是大唐由盛转时期的悲歌。
杜甫这种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情怀,与其自幼受到的教育分不开。国家动荡使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时代悲剧至今警醒着世人。虽然他只是不入流的官员,却始终秉持着心怀家国的儒家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支撑着中国人度过艰难岁月。
三吏三别与杜甫
48岁那年的夏天,华州以及关中地区大旱,哀叹民生多艰的杜甫忧国伤怀,写下了《夏日叹》和《夏夜叹》。他对污浊的时局不再抱有希望,于是便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几经辗转抵达成都。
杜甫入蜀,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也是杜甫本人佛教信仰转变的重要节点。
他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边上建了一座草堂,后来又在严武的帮助下举家住在奉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十分清苦,严武虽然愿意帮助他,但态度并不算好,寄人篱下的滋味十分难受。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这样落魄的人,已经没有任何故交愿意与之交往了,家中幼子嗷嗷待哺,凄凉的光景实在令人感伤。可是,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世事艰难,只凭借着本能生存在世上。他饿了就要吃的,渴了就要水喝,困了就嚷嚷着睡觉,杜甫觉得既心酸又自责。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其实杜甫在这里还有对比,那就是将自己与父亲进行对比,将自己与儿子进行对比。杜甫年幼享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他的儿子却如同山野村夫一般不知礼节,他觉得自己既不是好父亲也不是好儿子。
在现实的极度困顿中,杜甫的北禅信仰开始动摇,他将目光转向了净土。
杜甫草堂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 炉峰生转盼,橘井尚高褰。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 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禅宗以摩诃迦叶作为西天第一祖师,以菩提达摩作为中土第一祖,杜甫在这首《咏怀》中阐述了自己信仰流变的过程。
他说自己青年时期因为仰慕迦叶而学习禅宗,虽然同时还了解过道家,但从未将飞升成仙作为追求。信禅后四处寻访求证,终于在入蜀之后听闻了精妙的义理。但这里的“教”非是禅宗,因为它宣称“教外别传”,净宗才是以“教”为称号的。
“顾恺丹青列,头陀琬琰镌。 众香深黯黯,几地肃芊芊。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 金篦空刮眼,平等未难诠。”
信佛的人,无论是用绘画还是书法,乃至造像建寺等行为,其功德都比不过精进的苦行。这里要注意一下,杜甫信奉的是北禅,所以他尊崇的还是自达摩至神秀那套“渐悟”的路子。这首诗引用了《维摩诘经》“平等不二”的思想契入净土,说自己假使心无分别,就能变浊世为清凉彼岸。
与此相类似的诗,还有《夜听许十一诵诗》,阐明了自己由北禅转入净土的理由。
摩诃迦叶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 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 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杜甫说自己晚年在蜀地见许生从遥远的五台山而来,又见到了渊源于石壁修行的昙鸾的净业,深受他们的指引成为虔诚的净宗弟子。他在两人的启发下,将禅法与念佛法进行了比较,觉得还是净宗的方便简易更合他心。
为此,晚年的杜甫感到十分庆幸,深入净宗当中极力求生。
入蜀以后的杜甫于佛法孜孜以求,直到54岁是严武去世,他才不得不离开成都。辗转于乐山、宜宾、重庆等多地后,杜甫在次年抵达奉节并受到当地官员的照顾,于是在此地定居。
在奉节居住的两年,是杜甫晚年最为快意的时刻,他谋得了一份为公家代管公田的职务。于是,诗人自己也租赁了一些田地,买了几十亩果园并雇了劳工,全家人的生活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
安逸的生活使其有充足的精力创作,杜甫在此期间作诗多达430首,占据了毕生诗作三成的份额。除了《登高》这样的名作外,他对净宗的体悟明显更深了,写下了《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这首诗。
昙鸾
“不见秘书心若失,及见秘书失心疾。 安为动主理信然,我独觉子神充实。 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
此诗提到了《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表明杜甫已经是完全是净宗弟子了。他已然抛弃了之前对禅法的信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生极乐中。此时的杜甫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他患上了严重的“消渴症”(糖尿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病痛不仅使其“潦倒新停浊酒杯”,还让他真正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
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在生死面前都是无力的,该去向何方是所有人共同的追问。杜甫说,他要去阿弥陀佛的净土,离开蜀地进入楚地长沙后,他这种愿望就更强烈了。
“”六时天乐朝香炉,莲池交响共命鸟。
即便看到寺庙中的香炉,杜甫都会联想到莲池景象。他想借着“他力”的扶持远离尘垢,去往那无有烦恼恐怖的清凉国,在此刻,杜甫的信仰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不过,大诗人在佛教义理上终究是疏忽了,他并不知道,去往极乐远非“随喜”就能抵达的。
大历三年(768)以后,杜甫的生活更无着落,他不得不在楚地多处辗转。然而命运却是如此残酷,每当看到一些转机时,不幸与意外便降临在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
杜甫画像
58岁的时候,乘舟而下的杜甫没有遇到风浪,手中的盘缠却用光了,于是不得不返程。到了59岁,好不容易在旁人的资助下有了盘缠,结果江水暴涨、洪水滔天,计划北归中原的杜甫只好放弃。
这位漂泊一生的旅人,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家乡,孤零零地客死在小舟之中。
我们回顾他的一生,翻看着他晚年的那些禅诗,怎能不生起无限感慨呢?在那样动荡困苦的时代,杜甫被时代的洪流夹杂着前进,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艰难的夹缝中难以呼吸,佛教便成为其屏障现实的避难之所,晚年的杜甫将仅有的热忱都奉献给了彼岸的极乐。
然而,其结果只是徒留一声长叹罢了,漂泊的旅人啊,愿你的魂灵在地下得以安眠!谨以此拙劣小文致敬诗圣杜甫,还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敬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