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和汉太祖刘邦:历史上的伟大统治者

汉高祖刘邦和汉太祖刘邦是历史上两位伟大的统治者,他们不仅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汉朝这个强大的王朝,更是为后人树立了坚强、智慧和仁爱的楷模。从一个平凡的农民起家,到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智、胆识和谋略广为传颂,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影响。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勇气和智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汉朝开国君主刘邦的正式庙号为汉太祖,谥号为高,所以全称应该为汉太祖高皇帝。但我们大多数人更习惯称呼其为汉高祖,那么汉高祖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汉高祖刘邦和汉太祖刘邦:历史上的伟大统治者

刘邦(前256—前195)秦时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出身贫寒,但为人豁达,不事生产,专好结交豪杰,于秦末乱世之中起事,奋战七载,在55岁时问鼎天下,七年后去世,谥号高,是为汉高皇帝。

不过自刘邦驾崩后,直到汉景帝即位后的几十年里,刘邦只有谥号而无庙号。刘邦的庙号汉太祖是到了其孙汉景帝的时候才确立的,根据《汉书》中第五篇《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元年冬十月,丞相申屠嘉等人曾上书汉景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制曰“可”。

这也就说明在汉景帝之前,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只有谥号高皇帝而无庙号汉太祖。从汉景帝开始,刘邦的称呼才成为汉太祖高皇帝。

注1:庙号制度起源于商代,周秦时期废止,西汉时期开始恢复,所以严格来说,汉高帝刘邦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汉文帝算是第二个。不过由于当时的庙号授予标准仍然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进行,且一个王朝最多只有四祖四宗,所以不可能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因此就造成了功劳同样很大并给自己祖父高帝、父亲文帝上了庙号的汉景帝在死后却没有自己的庙号。

注2:西汉十二帝最终有庙号的只有四位: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

注3:纵观中国历史,唐朝之前不管皇帝有没有庙号,都称谥号,如汉武帝、魏武帝;唐朝之后,谥号开始泛滥字数增多因此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时期称年号,比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

“汉高祖”的称呼则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开始出现的,出现于其中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生活的时代在汉景帝时期之后,而此时刘邦的庙号已经确定,他不可能不知道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刘邦“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也承认了刘邦庙号为汉太祖的这一事实。

所以“汉高祖”应该是为了赞扬刘邦而由司马迁首创的,之后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也沿袭这一说法,汉高祖的称谓便开始流传下来。

至于在当时刘邦的谥号庙号都已经确定,而司马迁为什么没有直接采用“太祖”来称呼刘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当时庙号还不是很普遍,因为在刘邦去世后的几十年里百姓都一直称呼他为高皇帝,而汉太祖这个称呼则因为出现时间不长和道路交通不便,所以不是很普遍,有些偏远地方的百姓甚至不知道有这个称呼。

可能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出于对刘邦的尊重,认为直接称高皇帝和太祖皇帝没有任何特色,就将刘邦的谥号与庙号混用(颇有些秦始皇帝将“皇”与“帝”二字合并的意味),创造了高祖这一称呼。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是充满褒义的,根据他创造这个称呼的方法来看,他有可能是将“高祖”这个称呼跟秦始皇帝的“始皇”一样并列的,两者都是独一无二和至高无上的。

因此在司马迁看来“汉高祖”这个称呼的含金量是高过“汉太祖”这个庙号的,刘邦的“高祖”也远不是后世诸王朝的“高祖”所能比的,想必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才会更多地称呼刘邦为“高祖皇帝”和“汉高祖”。

所以说,汉高祖不算是对刘邦的误称,而应该是一种历史尊称,可以看作是一个尊号而存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