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其中最有争议的莫过于春秋时期的吕不韦。他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为奸相,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忠臣。吕不韦的身世和行为引发了无数讨论和争议,因此重新审视他的历史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究竟吕不韦是奸相还是忠臣?这个问题仍然是历史学界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收买阳泉君和华阳夫人之后,吕不韦的政治投资迎来大丰收。秦昭襄王死后,儿子安国君即位仅仅三天就病逝。嬴异人登基为王,史称秦庄襄王。而他一登基,就把吕不韦封为相邦。此后,吕不韦把控秦廷十余年。不同于野史上的,吕不韦弄权乱政。在目前的考古和史料挖掘中,基本上可以肯定,在吕不韦的治下,秦国的内政和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也成了后世必读的政治宝典。
那么,吕不韦到底做了什么?既然他是秦国的功臣,又为何在后世的口碑中如此不堪?
(一) 承前启后,奠基统一
要讲清楚吕不韦的功绩。我们就不得不提秦始皇的太祖父秦昭襄王。他是战国时有名的霸主,活了七十四岁,在位五十六年,熬死了六国十五个君王。最后,他连自己的太子,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爷爷安国君都被熬得病殃殃,即位才三天就逝世。
秦昭襄王在晚年的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好大喜功,又喜怒无常。在国力尚未充足的情况下,他仍强行对赵国发起了战争,企图一举消灭赵国,还杀了不愿出征的战神白起。
失去了白起,秦军在战场上的颓势更无可挽回。秦军围攻邯郸之后,赵、魏、楚三国结成联盟,从内外双向对秦军进行打击,秦军受到了重创。
这战之后,秦国新近征服的领土大部分都丢了,其中甚至包括了在长平之战中获得的上党郡。
连续多年的高强度战争最后并没有为秦国带来明显的领土扩展,反而严重拖累了农业生产,造成了民生困苦。
等到秦庄襄王即位时,异人和吕不韦一看,秦昭襄王留下的问题一大堆。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时候的秦国表面上看着还是很强大,但事实上已经隐隐有了走下坡路的征兆。
所以吕不韦当上相邦后,他实行的是“无为而治、抚民以静”的管理理念。有点类似于后来西汉“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轻徭薄赋,促进农民生产。为了使粮食生产达到最大化,秦国甚至制定了农业条例,指导农户播种的最佳比例,并提供耕牛和农具等物品的租借。
同时,吕不韦提升了商人的地位,秦国之前都是用军功换爵位,但有一些商人有钱却不敢上战场。在秦国闹灾,粮食减产的时候,吕不韦下令: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样商人既能提升地位,朝廷也可以收取大量的粮食充盈国库,用之于民。
另外,吕不韦上台后,针对虎狼之师的秦军,推行: “入于敌之境, 则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于国邑之交, 不虐五谷, 不掘坟墓, 不伐树木, 不烧积聚, 不焚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虏奉而题归之, 以彰好恶, 信与民期, 以夺敌资。”
此举有效矫正秦军为了军功,滥杀降卒甚至平民的好战之风。因为此前秦军在长平大战中坑杀了四十万降卒,遭列国唾弃。
所以,吕不韦的这些军务改革,大大地减少了日后嬴政进行统一战争时与他国的摩擦。
(二)广招人才,对外蚕食。
除了以上的举措,吕不韦还有另一项成就——养门客。战国时代是大争之世。就像今天大家都明白,对于公司的发展,人才才是最重要。那个年代也一样。
吕不韦学习战国四君子,用重金招揽六国人才,门下食客多达3000余人。而且他养的门客质量可以算得上是列国之最,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千古第一丞相的李斯,十二岁就敢出使赵国,凭口才为秦国挣得城池的甘罗等等。
除了这些出名的,一些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门客,他们的心血也留在了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中,至今仍非常具有学术和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这些仁政,在对外军事上,吕不韦秉承了秦国一向的血气。他屡次发动对外战争,蚕食了六国大量的土地。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刚刚即位,秦就以东周参与关东六国对秦的联合军事行动为借口,派吕不韦就率兵进攻东周。秦军轻松取得胜利并完全占领东周国土,东周灭亡。
秦国把原东、西二周国土及韩国成皋(chéng gāo)、荥阳(xíng yáng)合并,设立三川郡。
而到了公元前248年,吕不韦派遣秦将蒙骜(ào),带领强大的军队对赵国进行攻击。在此之前,秦将王龁(hé)的部队已经攻占了赵国的上党郡。秦国控制了南太行山通道的大部分地方。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蒙骜先后攻下了赵国的三十七城,魏国的两城,以及韩国的两城,总计四十一座城池。如果按照蒙骜这样的进攻速度,十年之后,三晋将全部灭亡。直到信陵君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合纵攻秦,才止住了秦军蚕食三晋的势头。
后来,吕不韦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包括借邀请信陵君来秦国议和之名,行刺杀之实。结果信陵君让他的门客代替他而来,吕不韦便杀了他的门客泄愤。
当信陵君一死,秦军就连下魏国二十五城。魏国之势渐弱,再也构不成大的影响。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吕不韦都做到了极致。
(三) 内外之争,君相失和
如果吕不韦再继续兢兢业业干下去,估计还能成为备受好评的秦国贤相。
但天不遂人愿,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去世了,终年不过 35 岁。赢政登基为秦王政,只有 13 岁。
对比爷爷秦昭襄王,庄襄王是一个相对“弱势”的君王,可能是他在赵国过得不甚如意,身体不好。他很信任发掘自己的吕不韦,再加上秦国开明的政治体制。他对君权和国家的把控欲望不高,很多时候他愿放权给吕不韦理政。
所以,当他突然离世。这个变故并没怎么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秦国依旧按照吕不韦规划的新政路线按部就班,继续往前推行,只不过王座上换成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但这时,丧夫的赵姬开始不甘寂寞,成为太后的她屡屡留宿吕不韦。这事也成为日后人们攻击秦始皇血缘的依据。而吕不韦不敢得罪赵姬。
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他又担心此事被揭发后人头不保,便找到了自己的门客嫪毐,将他假扮成宫里的寺人,也就是太监,进宫代为侍奉太后。
而后面的事,就是众所周知的——嫪毐叛乱。嫪毐入宫后,颇得赵姬欢心,借机作乱,讨封赏,招揽门客,甚至酒后称自己为嬴政的“假父”,肆意干涉秦廷政事。
而嬴政一再纵容,直到嫪毐造反,才一举将其势力剿灭,借此罢免吕不韦的职位。为何嬴政容宁愿纵容嫪毐的“假父”羞辱,也要打压吕不韦呢?这里面其实是两股不同的势力在秦廷上的显化斗争。
吕不韦重视门客,其实就是外地人。因为吕不韦是商人又非秦国人,他要在秦国发展,肯定要有根基。而这些门客和外臣,就是吕不韦扩大和稳定自己的政治根基的依托。
秦国有客卿制度,接纳外客在秦廷上担任重要职位,这必然遭到秦国宗室和秦国本土世家的打压。
只是自秦孝公变法,秦国历代君主都比较强势,秦孝公重用卫国的商鞅,秦惠文王虽然在守旧势力的相逼之下斩了商鞅,却依旧坚持了商君之法,后面还重用来自魏国的张仪。秦昭襄王也是重用魏国的范雎(jū)为相。哪怕是相对“弱势”的秦庄襄王,也是重用吕不韦为相邦。
到了嬴政登基,宗室和本土势力瞄准嬴政年少好把控,卷土重来。另一方面,吕不韦为政清明,管理军事也得力。这时候,君主就被架空了。而嬴政又未加冠亲政,很多时候,列国诸侯只知“吕不韦”,不知秦王政。
于是,想要收归皇权的嬴政不得不借助宗室和世家的势力,来铲除吕不韦在秦廷的影响。也是天赐良机,韩国恰好在此时派水利大家郑国来秦修渠“疲秦”。
这事就促成了著名的秦王逐客令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最终,秦王政在加冠后亲政,便借嫪毐作乱为由,罢免了吕不韦的相邦之位。同时也听取了李斯的谏言,废除了逐客令,并重用忠于自己的李斯,尉缭等客卿。可见,嬴政并不是讨厌外臣,只是讨厌以吕不韦为尊的外臣势力。李斯虽是吕不韦门人,却因忠于嬴政被格外优待。
君主之心不可测。吕不韦可能没有谋反之心,但当相权威胁到君权,他不可避免地站到了君主的对立面,也就不得不走向黯然的结局。欲知后事如何,欢迎收听明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