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先师,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一孔子(一)

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圣先师,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孔子提倡“仁爱”、“中庸”、“教化”,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奉为圭臬。孔子的思想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和现实意义,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的社会风气,实现人类的和谐与进步。

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得不重视这位开宗立派的儒学宗师;谈中国的历史,就不得不介绍他倡导的礼乐制度;谈中国的教育,就不得不推崇他的有教无类以及七十二贤人门徒。他就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当然在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前面必须要加上一个前缀“伟大的”。圣先师,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一孔子(一)

孔子的口碑其实是两极分化,爱他的人对他崇拜的无以复加,比如朱熹就说过一句比较肉麻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就是认为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一句,MY SUPER SATR。恨他的人却认为他应该被批判,因为他创办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帝王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老百姓们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味的服从和保守,从而扼杀了创新精神,阻碍了社会进步,尤其后来演化出来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更是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那孔子究竟是博学多才,经天纬地的巨匠大师呢?还是迂腐不堪,保守无能的老夫子呢?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来认真的了解一下他这个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就按照这个时间轴来介绍一下孔子的生平经历。

一、祖上也曾阔过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阿Q正传》中的阿Q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祖上曾经阔过,你算什么东西”。阿Q是吹的,而孔子则是真的如此。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甚至可以向上追溯到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后来由于宫廷政变,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逃到鲁国定居,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六十岁的叔梁纥喜欢上二十岁颜征在,由于年龄相差过大,于礼不合,于是就没有举办婚礼,而是私下里同居,生下了孔子。

二、十有五而志于学

由于自幼丧父,孔子和他的母亲被父亲的家族给赶了出来,生活十分拮据,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困难的环境没有阻挡他上进好学的劲头,他开始努力读书学习,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命运是个很喜怒无常的家伙,从来就不会因为你努力、你勤奋、你上进就会给你相对应的回报,而是随自己的心情随意丢个东西给你,有时候可能会是财富,有时候可能会是名望,但有的时候可能是耻辱。

这一年,鲁国的贵族季氏举办宴会,遍邀社会名流和有才之人参加,孔子学习多年,觉得自己略有所成,应该有资格参加这次宴会。但是当他兴冲冲的赶去的时候,被人拦下来了,这个人就是季氏当中很有权势的阳虎。阳虎不屑的看了看孔子,然后说道:“这宴会是邀请有才之士,不是给你这个穷小子准备的。”孔子受此屈辱,气得涨红了脸,但是又无可奈何,只得默默离开,回家后继续发奋苦读。

三、二十而业

随着孔子学问有成,名气也大涨,于是准备开始干一番事业了。他身高九尺有六寸,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两米左右,就算在山东境内,也是高人一等的,走在大街上回头率极高,大家都喊他“长人”。孔子到鲁国的最大贵族季氏那里投了简历,季氏对于这种寒门之士并没有放在心上,让他管管仓库,后来又负责养牲畜,相当于弼马温的官职。这个官职真是神憎鬼厌,孙大圣都不愿意干,咱们的孔圣人当然也不愿意干了。于是孔子就辞职了,去了其他国家求职。但是命运再次捉弄了这位小伙子,孔子分别去了齐、宋、卫、陈、蔡几个国家,仍然郁郁不得志,无奈只得返回鲁国。鲁国人对这位无论身高还是学问都很高的人还是很喜欢的,所以回到鲁国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不久鲁国的贵族南宫敬叔跟国君报告,希望能够跟孔子一起去东周转一转,国君批准了,于是孔子有了一个公费出差的机会。东周小朝廷在春秋时代,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在文化上却是玄门正宗,完全吊打各个诸侯国。孔子来到这里如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归?于是收集典籍,拜访贤人,忙得不亦乐乎。在这里,孔子遇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孔子恭敬的向老子请教,老子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良多。从东周回来之后,孔子的名气更大了,弟子也越来越多。

« 上一篇
下一篇 »